2023年 4月 17日

23考研查找院校专业信息渠道+全年备考时间安排参考考试英语…

作者 gong2022

大家好呀,我是图图~

很多小伙伴有考研的想法,但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开始懵了

要怎么开始准备呢?

第一步肯定是择校择专业啦,在选择了解这些院校信息的时候,也能顺带着把考研常识认识个七七八八,等学校专业确定好后,查看往年招生简章也能参考一下今年要考的科目大概是啥,备考工作不就能着手开始起来了吗?

今天就聊一聊这个内容吧!全是干货,建议收藏!

第1步:透彻理解考研最基本的通识信息,正确解读好国家的政策理念,先行确定考研大方向。比如究竟是读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学硕还是专硕,要做好选择,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硕与专硕的区别、各个科目的考试范围、往年考试大纲等等。

手册长这样,是个PDF文件~

图图之前也详细介绍了学硕与专硕的11个区别!戳蓝字了解详情~

选择建议:

1.全日制也好非全也好,学硕抑或是专硕,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衡量的最优标准是『是否适合自己』。自己当前的职业状态、家庭情况、兴趣所在、发展规划都是要综合考虑到的。

2.还要纠正大多数人会有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不高。实则不然,非全日制研究生,他是在职研究生的其中一种报考方式,毕业后可获得学历学位双证,证书一样受国家承认,教育部已经发文件,肯定了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地位和平等的就业权利。大家不要一起来就限制自己的选择范围。

第2步:明确自己的地域喜好与个人情怀

教育部根据各地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而划分的院校区域。

一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21个省(市)。

二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

一类对应A区线,二类对应B区线,其中

A区可以向B区调剂,B区不可以向A区调剂。

不同城市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图图建议在能力足够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一个比本科院校高一级的院校,尽可能抓住开拓自己视野的机会。

另外,读研院校所在地大概率会是你以后的工作地,要考虑好自己是否有故乡情怀,虽说现在很多城市的自由度高,有能力的话靠自己也可以快速成长,但是如果是家里有资本,也没必要浪费家庭可利用资源,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争取做到『开拓视野』、『导师资源』以及『家乡资源』的最大结合。

第3步:清晰权衡本人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纯看院校专业排名。

成绩排名本身不能体现真实实力,毕竟人与人付出的主观努力是不同的。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维度做出清晰的判断,这个判断就要基于第一步你对考研常识的理解了,初步了解考研有哪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的考试大致范围等等,这个判断主要是用于选择专业以及确定备考周期以及备考科目组合的。

判断包括但不限于:

1.你的备考能力,是属于应试突击型还是长程踏实复习型;

2.你的英语水平如何,英语四六级是否考过,英语差的话是自小一直不行还是之前行但近期不学导致的水平下降;

【题外话】图图之前写过这个内容,出蓝字可了解详情。

3.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擅长数学应试,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道;

4.本身对本科专业是否满意,想要跨专业吗?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能否上手其他相关专业的内容;

5.心态调整能力;

第4步:在确定地域及对自己有综合判断后,就可以查询院校与专业信息。

查什么信息呢?

1、计划招生人数

一般在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或者专业目录中会有。我们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是成正比的,计划招生人数一般包括推免招生人数。

2、报考人数

报考人数可以直接反应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和竞争力大小,但是部分院校不会公布这个数据,找不到也不要死磕,直接跳过,查下一个数据就好。

3、实际录取人数

各个院校的官网会公布当年的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这里面的总数就是实际录取人数,通过实际录取人数再结合计划招生人数,可以判断该专业去年的录取情况,有可能实际录取人数是多于计划招生人数的,出现扩招的情况。

4、报录比

报录比就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专业的热门程度,有些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更高,比如报录比10:1就代表有10个人报考,只录取1个人。

5、推免人数

有些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推免生,这个在校的同学可以多留意,试一下能不能保研,非在校的小伙伴,就要注意上面查询的计划招生人数是否有包含推免人数,有的院校计划招生人数很多,但是推免人数也很多,一减就发现统考招的人数寥寥无几~

6、复试分数线

各院校的研究生院官网通常会出一个进入复试的初试基本要求,里面就会有复试分数线。可以跟当年国家线对比(特指34所自划线院校)

图图汇总过今年国家线变化趋势和34所自划线院校分数线变化,戳蓝字可了解详情~

7、复试比例

复试比是指进入复试的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是1:1.2-1:1.5,这个很有可能关系到你是否能进一志愿的复试。

8、总成绩组成占比

各个院校的最终成绩占比是不一样的,需要你去关注,这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总成绩的权重。

图图也写过初试与复试权重区别较大的院校,戳蓝字可了解详情~

院校与专业信息去哪里查?

可以找我们帮忙查呀,我们还会根据往年经验给你推荐呢。但是会有同学不好意思或者觉得我们不靠谱,所以图图推荐几个官方的网站,可以自己去找一下。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简称【研招网】,是教育部唯一指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及调剂网站。主要提供如院校信息库、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历年分数线、网上报名通道,网报指南、复试调剂技巧、调剂通道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指导,是网上报名、现场(网上)确认、准考证打印、复试调剂录取环节的唯一官方权威网站

网址:https://yz.chsi.com.cn/

2、目标院校研究生官网

目标院校的历年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报录比、复试分数线、录取名单等招生信息在此都能够找得到,是获取招生信息的第一手来源。考试大纲、参考书目、考研真题等复习备考资料在官网上也会公布。

【ps:同学们注意是研究生官网,例如:如果目标是中山大学,需要搜索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以上信息若找不到,那就是官方未公布或者过了公示期】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简称【学位网】,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主办,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是中国唯一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该网站的“学科排名”可查询相关专业的学校排名,对于择校择专业方面有困惑的同学可作为数据参考。

网址: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sytjxx/#top1

此外,图图还建议大家可以先选取2-3个目标院校,着重查询这些院校与专业近三年的报考关键信息。选取的院校尽量要分开层次,不要同质性扎堆,否则没有备选的意义。

第5步:开始备考

可以从3所院校选项中选择一个,并开始就该校该专业进行备考书目购买、复试人脉铺设等准备;如果仍然纠结不下,不必强行选择,先将主要精力用来复习交叉重合性高的科目,后期再根据心态及实力做动态选择。

图图之前也出过找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备考资料的内容,戳蓝字即可了解详情~

考研23考研相应的课程都配套了相应的教材哦!

最后再提几点建议~

1.统考招生人数少于5个人的专业,慎重报考,不然你再牛逼的分数都很可能沦为鸡肋。

2.热门学校的冷门或较冷门专业,未必好考,甚至难考,不要盲目选择,要着重分析该院校该专业的大小年走势。

3.太过神秘或信息披露模糊的学校不建议报考,必选公开透明。

4.明确自己的诉求,但千万别看轻自己,只要你铁了心找对方法复习,牛逼高校的牛逼专业同样有机会考上,三本上清北的大有人在,别轻易给自己的择校扣帽子。

5.二战考生建议适当求稳,如果一战时时因为复试被刷,建议择校时避开原学校,除非你非它不上,能承担失败的风险。

再给大家分享考研考研任燕翔老师分享的考研全年备考安排给同学们备考做个参考吧~

不要纠结开始时间,守住deadline

不少同学都说自己现在备考挺焦虑的,不知道自己的复习进度算不算正常,总觉得自己效率低下,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复习的效果行不行,目标院校有没有定高。

问老师、问学长、问同学,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直接就说这个还是要看自己。我之前也是这么回答学生的,原因是怕担责任。

因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资质和底子,真的差异会比较大,提定性的东西就比较安全,提定量的东西费事麻烦,还有可能因为和某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差距而被埋怨。

但是把自己想象成考研的学生,又觉得定量的是学生急需的,否则哪哪都不确定,复习就很难推进下去。

而且看了看有些网上的时间安排表,觉得要是你们信了那玩意,肯定从头到尾都觉得自己是弱鸡、垃圾,因为那种时间安排我都做不到,不知道怎么就能做出来。

考研是有限时间的压力复习,但是并不是看你开始的时间,而是看你完成的时间。

政治

这个月有很多学生问政治现在开始早不早,专业课能不能暑期以后搞。

政治随意啊,只要你在10月份的时候,马原、毛中特两科的选择题考点能搞完,并且拿真题做测试时这两科的正确率能到60%,就没问题,史纲、思修两科能在11月20号搞完选择题考点。

大家最关心的政治大题的背诵,那deadline就更晚,只要你12月10号前能背个七七八八,大题也不会出啥事。

我说的没问题不是考个50来分,是70分上下,好点的能上75。

按这个要求的话,政治大概也就是一周3-4个小时的强度,你要是有个几周没搞政治也不用慌,那就后面把那十几个小时补上呗,死不了人。

但我比较反对最后十来天玩命背,那个很伤,而且搞得心态很糟,以为节省了时间,实际上不过是把全年的活集中到最后。

英语

政治其实是比较好安排的,那英语呢、数学呢、专业课呢。

英语的单词也有一个deadline,大概是暑期结束前,而不是你们认为的现在或者更早。

现在单词应该是完成一遍初记,初记就是我都背过一遍,但是记不记得不管。如果现在没完成单词初记的,那加把劲,一般不拖过6月30日。

暑期结束前单词的记忆应该是看阅读,绝大部分单词都有印象,哪怕想不起来,但是不能一片空白。

能达成这样的效果,是需要重复单词记忆,加上阅读配合的,啥阅读都不看,傻背单词,能把人背吐了,而且忘得特别快。

英语阅读的deadline也比你们想象的晚得多,10月份能读懂文章,不是每句话都能翻译哈,是能把作者的逻辑理得很清晰,不看那个阅读passage能跟一个同学有条理转述这篇文章的内容。

至于英语阅读做对题目、做不对题目,一上来别纠结,你会发现文章没读懂有可能对的多呢,读懂了反而错了一片。

那是因为题目的设计有套路,在读懂文章逻辑的前提下,再去学那个套路,很快的。

英语我觉得各位太着急了,太想一下子搞完搞别的了,所以不自觉的把deadline提前,学得咬牙切齿的,一点都不灵秀。

我觉得这个阶段英语1天3小时是个顶,2个小时也别自责,而且也不是说完全不能中断,每天怎样怎样,但是不要长时间的中断,那会接不上。

到9月以后,一直到考研之前,英语还是得有持续的投入,不能前期玩命投入,后期停了,会死人的,但是时间减少,到临考前那一个月,依然要保证一周至少要读两次阅读,一次至少两篇文章。

数学

数学呢,大家都觉得看天资和底子,是没法量化的。我觉得哪怕量化和实际有差距,也得有一个参照。

数学得自己归归档,没有数学思维的,有数学思维但是比较费劲的,有数学思维不太费劲的。档不一样,你的投入、预期都不一样。

先说没有数学思维的,标准是什么呢,现在跟一些高数基础课程都极其费力的,老师讲的都云里雾里,之后全靠时间耗懂。

这样的不是考虑怎么安排数学复习的问题,而是数一的往数三降,数三的往396降,甚至避开数学。

有人说不应该迎难而上吗?如果你的备考时间是两年及以上,可以啊,问题你年底就得考,迎难而上上不去的风险你能承受吗?或者能上去,但是时间的绝大部分都要给数学,你能承受吗?考研要真实的面对自己和考试。

第二类是现在听课没问题,自己一做题懵了,再去听老师一讲又明白了,这样的数学的目标就不是140、150,而是能过100,能上110。

有些难度较大的部分,你是要战略放弃的,因为你有数学思维但是学起来有点费劲,那你就抓住基础的和中等难度的,难度较大的题上面你和资质好的用时差距会非常大,不划算。

你把那个时间投到其他考研科目上,来补那些最难的题你丢的人,投入回报比会更高。

如果数学底子很好,听课做题都得心应手,而且速度很快的,你们在数学上投入反而应该多一些,因为这是你的强项,也是强力拉分项。

你们看到没,跟你们原来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你们觉得我数学不行就得狂投入啊,你要是不行到一定程度,不但不该投入,应该放弃,行的追加投入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

不要纠结开始时间,守住deadline

专业课今年吃亏的人非常多,有一部分原因是没做非统考学校的真题分析。

有人说真题考过的还会再考吗,我们分析真题能运气那么好碰到一模一样的题吗?幼稚!我们分析真题主要是看题型、命题范围、复习要求。

题型不一样,难度就会完全不同,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全是选择题、一个都是主观题,不说难度,单说意愿我肯定愿意做选择题,因为无论会不会都能选出个选项来,对吧。

所以题型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的,文科一般简答、辨析、名词解释比较多的,那就相对简单。

还有命题范围,参照书目上没有的,真题中出现了,你说你是以真题的范围为标准,还是参考书目呢。

除了对真题的分析不够外,大家专业课的复习节奏也没把握好。

带数学的,对专业课二的复习太不重视了,这么说吧,只要你数学不是出类拔萃,专业二就是你的救命稻草,能把你数学的差距拉回来的。

有数学的,专业二至少要在9月做完真题分析,并且有试点复习(对某一章某一节进行了试验性复习,并记录时间)。

没有数学的,暑期结束时,应该有一门专业课有突破性进展(能解答专业课真题,不一定精准)。

不太建议两门专业课齐头并进,一门专业课适当前移,学习经验迁移到另一门上,效率较高。但是也不建议一门专业课完全复习好再开始下一科,错位复习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最后,记住,最后一个月,是专业课的天下,不是什么英语作文,也不是政治的主观题背诵,统统以专业课为重。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啦,全是干货,希望可以给到还在懵懵懂懂备考的同学们一点帮助。

考研漫漫,考研与你一路相伴~

公共课免费领取

公共课内含:

考研常识解读

政数英历年真题及解析

政数英备考手册

免费获取步骤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广东考研考研

2、公众号内回复:公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