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
1.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和评价要充分尊重、利用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C
【解析】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以下八种能力构成: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智力发展的水平完全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甚至制约。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这说明不同的人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2.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诛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答案】A
【解析】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特有( )。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
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答案】A
【解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个别辅导是一位辅导老师对单个学生进行的辅导;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作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三种教育措施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不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行因材施教。
4.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A.吃一堑,长一智
B.近墨者黑
C.因噎废食
D.温故知新
【答案】B
【解析】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ACD三项,都属于迁移。B项,近墨者黑比喻不良的环境和他人对个体发展的不良影响。
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这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6.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科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答案】B
【解析】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其代表作有《和教师谈话》《教学与发展》等。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
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干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即体现了这样的教学原则。
7.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①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②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③发展的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④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8.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年级
C.小学高年级
D.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9.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笔记(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当儿童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就取消了这个厌恶刺激来增加幼儿以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10.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稳定的归因
B.外部、稳定的归因
C.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门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11.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答案】D
【解析】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例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它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差异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促进儿童的发展。
12.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结构主义教育
D.永恒主义教育
【答案】C
【解析】结构主义教育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