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月 31日

「押中121分」2023考研成都大学710艺术概论押题率80.6%!

作者 gong2022

??初试结束,成绩未出,但对于迈希教学组来说,可以给各位汇报下我们的“首战成绩”——押题大获全胜!想给大家声明的是:我们不靠押题,更不会把大家的信任交给“运气”,我们之所以能每每押中考题,靠的有三点:1.有多名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和硕士组成的教学团队;2.长期对于业内热点的关注和整理;3.对报考院校出题方式常年的钻研和预判!

成都大学710艺术概论参考书由原本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新增加了一本王宏建的《艺术概论》,由于在9月份同学们才知道加书了,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背的就不是很熟悉,恰好今年710艺术概论考题里面王宏建《艺术概论》的知识点占比更高。这就让很多同学emo~,但是对于迈希的学生来说,就松了一口气,因为今年710艺术概论的简答题、论述题都是我们押题班讲过、练习过的。

考试最幸运的莫过于,我看过的内容变成了考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今年710艺术概论考的难不难!!出题范围是来源于那本书的内容。24考研我该怎么去有重点的备考710艺术概论!

710艺术概论真题及押题情况

学员作业

押题班作业截图

学员反馈

从以下反馈中也能看出学员遇到押中题目的喜悦感!

24考研备考建议

今年710艺术概论出题比重,王宏建和彭吉象的书其实差不多都占了一半,在选填判很多题都出自于彭吉象书本里面的例子。简答题和论述题王宏建和彭吉象的书占了一半,但是知识点更多倾向于王宏建的《艺术概论》,24考研的学生备考的话,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上编和下编是重点,中编的例子需要详细去记下来。王宏建《艺术概论》的第三章今年出了一个简答题和论述题,需要去重点掌握。

由于710艺术概论参考书有2本,建议24考研的学生需要提早备考,对教材熟练于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奋笔疾书。

710艺术概论真题解析

简答题1、艺术创作心理

真题分析:

(来源于彭吉象下编第十章艺术创作里面的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

(来源于王宏建《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三节艺术创作中心理和思维活动)

这个题分两个部分来作答: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参考答案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形象思维则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亊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有许多特点,但基本的有这么三条: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正因为形象思维有这些基本的特点,因而它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首先,从形象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造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在他的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从形象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从形象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

艺术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

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槪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总之,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二、意识与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意识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从总体看,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中乂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

简答题2、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真题分析:

(来源于王宏建《艺术概论》里面的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三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这个题分三个部分来作答: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和】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性: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共同的根本的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自己的、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民族的特殊性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艺术内容的民族性:艺术内容的民族性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艺术表达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灵魂和核心。瞿秋白的《饿乡记程》和《赤都心史》写的是苏联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但他是用中国革命者的社会心理去观察这些事物,因而这些作品有深刻的民族性。

(2)艺术形式的民族性:艺术形式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表达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这个民族认为是美的,那个民族可能认为是丑的,这个民族认为是丑的,那个民族可能认为是美的。欧洲艺术家与埃及艺术家都画同一个四周长满树木的正方形的池塘,他们对这片池塘的表现是很不同的。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和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的相互影响:某一民族具有先进思想的艺术作品会有力地影响其他民族的艺术。例如俄罗斯19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它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对社会生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说明,与当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保持密切联系。这种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艺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各民族艺术的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不同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使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鲁迅《狂人日记》的日记形式就吸取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形式;郭沫若《女神》自由体诗的形式是对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形式的借鉴;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也是对外来的话剧形式的借鉴;就是被认为是纯粹中国艺术形式的弹词和鼓词也受了印度散文和韵文结合的佛经文学形式的影响。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1)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世界的文学”这个概念。经济决定艺术。民族经济决定民族艺术。随着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民族的艺术也走向世界的艺术。

当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亲眼目睹了西方的艺术,他们才明白,西方艺术不是十全十美,中国艺术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西方艺术讲模仿,中国艺术讲言志;西方艺术讲逼真,中国艺术讲传神;西方艺术讲非功利,中国艺术讲致用;西方艺术讲写实,中国艺术讲写意;西方艺术讲再现,中国艺术讲表现;西方艺术讲典型,中国艺术讲意境。因此,艺术发展的道路既不是排斥西方艺术的“国粹主义”,也不是抛弃中国艺术的“全盘西化”。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林凤眠十分冷静地分析了东西方艺术的不同,他说:“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印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艺术之构成,是由人类情绪上之冲动,而需要一种相当的形式以表现之。前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外,后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内,方法之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因趋而异。”他不仅说明了东西方艺术之不同,更进一步说明了东西方艺术未来发展相互交融的必然性。正是由于在艺术创作中的取长补短,才创造了近代富于魅力的艺术作品。就在中国艺术家放眼世界的时候,欧洲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眼光,看到了欧洲之外的五光十色的艺术世界。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的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正像中国的艺术家感到自己传统艺术的穷途末路一样,西方的艺术家也感到自己传统艺术的穷途末路。出路只有一条:向中国、日本、非洲艺术学习。毕加索的作品中就使人感到野蛮粗犷的非洲艺术的惊人魅力。他在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在表现形式上是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这幅作品是艺术发展史的重大转折。不吸取非洲艺术的营养,不否定传统的艺术形式,就没有毕加索,也没有现代派艺术。

(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农民以劳动为美:鲜嫩红润的面色,强壮结实的体格。上流社会以不劳动为美:病态、柔弱、委顿、慵倦、苍白、憔悴等。各民族也有各民族的美。中华民族以青蛙为美,因为青蛙使人想起丰收和田园。俄罗斯则以青蛙为丑,因为青蛙使人想到腐尸。中华民族以松柏为美,因为它是万古长青、勇敢无畏的象征,古希腊罗马却以松柏为丑,因为它是坟场阴间的植物,是阴森恐怖的象征。中华民族以荷花为美,日本大和民族却以荷花为丑。

不管阶级、民族的美如何对立,超越阶级、民族界限的共同美依然是存在的:这就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形象显现。因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和《红岩》中的江姐,莫奈的《印象·日出》和齐白石的花鸟鱼虫画,都可以成为一切阶级、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世界艺术。

论述题1、论述艺术发展并用自己专业论述谈谈继承和创新。

真题分析:

(来源于王宏建《艺术概论》里面的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和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都是来源于第三章艺术发展论,这个是今年重点考察的内容。

这个题分三个部分来作答: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二、【艺术发展的革新性】

三、【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题要点解析: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是指艺术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是艺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艺术纵向发展来看,是对本民族艺术优秀传统和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从艺术的横向发展来看,是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对优秀艺术传统和遗产的借鉴和吸纳。其中,继承与借鉴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与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①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a. 由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决定。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物质生活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而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决定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一种表现,而认识是一代又一代积累的过程。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所处时代的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审美认知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c. 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艺术的任务是表现生活,艺术的前提是继承前代艺术家表现生活的形式和技巧。

③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④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2)艺术发展的革新性。

①艺术革新的必要性。

②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3)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

①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批判继承。

②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基于继承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

参考答案: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所继承。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河的赞美,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残暴的愤慨,对正义的讴歌,对邪恶的鞭挞,对和平的追求等等。

②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文艺复兴时期从乔托、波提切利直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主张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继承关系。

③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艺术创作方法也是代代继承的。从诗经到杜甫,从曹雪芹到鲁迅、茅盾,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传统;从屈原到李白,从吴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漫长河。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①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②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一种表现,而认识是世代积累的过程。《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对北宋城市生活审美认识的结果。《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对十八世纪巴黎”上流社会”审美认识的结果。《复活》是托尔斯泰对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审美认识的结果。后代的艺术家则在这些审美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审美认识的连续性决定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也决定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③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表现生活,要表现生活就要继承前代艺术家表现生活的形式和技巧。学习西画就要继承焦点透视、光线明暗、比例对称、色彩关系等等,学习国画就要继承十八描法以及皴、擦、点、擢、演、染等基本笔墨技法。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映在艺术上,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动的艺术,它反映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第二条界限就是要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极端观点。“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第一,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第二,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后者继承并完善前者的明暗造型、焦点透视以及注重情节故事的艺术风格。艺术的发展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整个人类的艺术发展也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始艺术的许多特征都被现代派艺术所继承:稚拙、天真、简洁、装饰性、平面性、野性的力量、神秘的内涵、大胆的想象以及它的混沌性,都以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派艺术中复活了。原始艺术就这样转换为现代的审美对象。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首先,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客观必然性。其次,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第三,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然性。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①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莫奈的《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绚丽无比的红日,令人想起”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艺术内容的革新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革新,即艺术作品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革新。希腊艺术的内容是美的和健康的人,产生了静穆和诸、庄重典雅、深沉含蓄的表现形式。

②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对于艺术家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艺术的创新,不仅要超越他人,还要超越自己。也就是说,创新,不仅是对别人而言,而且是对过去的自己而言。自己过去的创新,对于今天来说,已经成为传统。相对说来,超越自我比超越他人更为困难。

③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所谓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例如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代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代替中世纪的艺术风格,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艺术风格代替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风格等等。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正如李可染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革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论述题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一个是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并论述为什么中国传统艺术能自成体系。

真题分析:

(来源于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里面的第十一章艺术作品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个题分三个部分来作答:

一、【道、气、心】

二、【舞、悟、和】

答题要点解析: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交织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一)、道、气、心。

(二)、舞、悟、和

参考答案

(1)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会,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构成。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由“道”“气”“心”“舞”“悟”“和”构成

,具体体现为;

①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体现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而是把精神和物质浑然一体,认为这就是宇宙天地本来的状态,而其中精神又起着绝对作用。因此,精神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和特性。

②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③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心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表现性的特点。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④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渗透与融会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因此,宗白华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舞”指出了中国艺术外在形式的共同特点,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国艺术的形态。”舞”把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精神从生命化推向彻底形式化。由此,道的精神——气的生命—舞的形态,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整体结构。

⑤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要达到”悟”的境界,除了艰苦的探索和辛勤的实践之外,审美主体还必须将自己的心灵从各种外在和内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澄怀味象、乘物游心、扫除杂念、涤荡心胸,始终保持自由愉快、无私无欲的审美境界。

⑥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看到这篇推文的你,无论感觉这两天的考试满意与否,都要为自己鼓个掌,你做到了!考研还在路上,稍后休息再整装出发,我们寒假集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