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月 30日

2016河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作者 gong2022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推行的政治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

3.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政治同盟。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公元前36年,屋大维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公元前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罗马重新统一。

4.诺曼底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大化改革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7.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8.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9.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及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被牙买加体系取代。

10.多洛雷斯呼声

1810年9月在墨西哥的多洛雷斯发动的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1810年9月16日晨,独立运动领导人伊达尔哥在多洛雷斯镇教堂鸣钟聚众,提出争取独立、收回被殖民者抢占的土地、废除奴隶制度、取消苛捐杂税等主张,并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史称多洛雷斯呼声。它揭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9月16日被定为墨西哥国庆日。

二、简答题

1.简述埃及新王国与赫梯的争霸战争

埃及和赫梯之间相互为了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展开的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是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签订《银版合约》

2.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3.简述凡尔登条约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庞大帝国,并于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查理死后,帝国走向解体。虔诚者路易在位时(814-840),封建内战加剧。843年,他的3个儿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争夺罗退尔一世的属地,签订《墨尔森条约》,共同瓜分了处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查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胖子查理于 887年被废黜。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于911年中断,西法兰克(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于987年告终。????

4.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政策

(一)主要内容。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计划包括,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就业法》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因而是一项重要立法。

(二)评价。“公平施政”基本上是“罗斯福新政式”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二战后初期条件下的继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远远逊色于“新政”。

5.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一)《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这部宪法是以德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它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根据宪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地税和所得税)15日元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在1890年第一次选举时,选民仅占全国人口的1.24%。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财政预算案由内阁提出,如果被议会否决,政府可按上一年预算行事。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

“道德上”的责任。其中,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它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宪法还规定了“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等权利。

(二)评价。《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它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但是日本没有实现男子普选权,没有实行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和军阀手中。

6.维也纳体系的内容及影响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反拿破仑战争的需要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结在一起。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

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力图保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而那些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力图恢复旧日的统治。但是,战胜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的战争后都无意和无力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第二,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对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四大操纵国英、俄、普、奥都十分明确:瓜分赃物,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俄的野心最大,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三,维也纳会议的原则。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法国外长塔列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了“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第四,《最后议定书》的通过。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为:①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②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 时)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③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39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9个王国的“地理名词”;④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一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

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的支柱。1815年9月,俄、 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两个月后,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必须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三、论述题

1.试述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影响

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西欧民族为主的诸外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西欧诸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西欧民族不得不向外地迁徙。古典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西欧民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过程。376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迁,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维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影响:

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2.试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先后 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1)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 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德黑兰会议商讨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后通过的 《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2)第二次大国首脑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_局已定、二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形下召开的。1945年2月,三大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 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强权色彩。

(3)第三次大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这是二战期间召开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

综观这三次会议,尽管大国首脑会议均有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划分势力范围、争利争霸的倾向,但二战期间大国首脑会议在主流上都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而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溃败,积极推动了二战的早日全面胜利结束,并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一、名词解释

1.瓦尔那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推行的政治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

3.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政治同盟。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公元前36年,屋大维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公元前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罗马重新统一。

4.诺曼底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大化改革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7.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8.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9.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及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被牙买加体系取代。

10.多洛雷斯呼声

1810年9月在墨西哥的多洛雷斯发动的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1810年9月16日晨,独立运动领导人伊达尔哥在多洛雷斯镇教堂鸣钟聚众,提出争取独立、收回被殖民者抢占的土地、废除奴隶制度、取消苛捐杂税等主张,并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史称多洛雷斯呼声。它揭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9月16日被定为墨西哥国庆日。

二、简答题

1.简述埃及新王国与赫梯的争霸战争

埃及和赫梯之间相互为了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展开的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是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签订《银版合约》

2.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3.简述凡尔登条约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庞大帝国,并于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查理死后,帝国走向解体。虔诚者路易在位时(814-840),封建内战加剧。843年,他的3个儿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争夺罗退尔一世的属地,签订《墨尔森条约》,共同瓜分了处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查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胖子查理于 887年被废黜。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于911年中断,西法兰克(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于987年告终。????

4.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政策

(一)主要内容。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计划包括,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就业法》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因而是一项重要立法。

(二)评价。“公平施政”基本上是“罗斯福新政式”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二战后初期条件下的继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远远逊色于“新政”。

5.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一)《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这部宪法是以德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它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根据宪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地税和所得税)15日元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在1890年第一次选举时,选民仅占全国人口的1.24%。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财政预算案由内阁提出,如果被议会否决,政府可按上一年预算行事。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其中,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它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宪法还规定了“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等权利。

(二)评价。《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它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但是日本没有实现男子普选权,没有实行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和军阀手中。

6.维也纳体系的内容及影响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反拿破仑战争的需要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结在一起。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力图保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而那些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力图恢复旧日的统治。但是,战胜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的战争后都无意和无力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第二,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对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四大操纵国英、俄、普、奥都十分明确:瓜分赃物,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俄的野心最大,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三,维也纳会议的原则。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法国外长塔列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了“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第四,《最后议定书》的通过。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为:①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②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 时)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③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39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9个王国的“地理名词”;④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一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

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的支柱。1815年9月,俄、 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两个月后,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必须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三、论述题

1.试述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影响

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西欧民族为主的诸外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西欧诸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西欧民族不得不向外地迁徙。古典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西欧民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过程。376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迁,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维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影响:

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2.试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先后 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1)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 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德黑兰会议商讨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后通过的 《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2)第二次大国首脑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_局已定、二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形下召开的。1945年2月,三大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 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强权色彩。

(3)第三次大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这是二战期间召开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

综观这三次会议,尽管大国首脑会议均有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划分势力范围、争利争霸的倾向,但二战期间大国首脑会议在主流上都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而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溃败,积极推动了二战的早日全面胜利结束,并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