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月 23日

从复旦上海医学院考研调剂生的“潜伏”,谈谈“学校声誉”

作者 gong2022

??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的一件事一位复旦考研调剂生,用即时聊天工具的“小号”伪造出2个并不存在的高分考生,并一人分饰三角去“套路”其他高分考生,让后者知难而退,最后获得了1:1的调剂名额,虽然最后也没有被录取,但这个事情却被媒体爆出来了。据记者查证,

该生来自于滨州医学院。

小编在这里不是要批判这个考生,因为我并不认识这个学生,而且网上有部分网友开始贬低考生本科所读学校,我觉得这都是不可取的。毕竟个人行为和学校关系不大。此外,这个考生确实有错,但是我们也不要一味批判他,而是要反过来反思和警醒一种现象:对某校考试难度过分夸大和过分贬低,对部分高校的声誉进行拉低,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在每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网上会对一些学校进行拉低,类似的标题为“X所改名十分成功的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飙升”、“这几所学校不能报考,因为……”等等,其实这些细细想来就知道,哪有一所学校长期发展是靠改名的,短期内也许有用,分数上涨本质上还是学校自身实力强、区位优势好。其实小编也对这些学校做过研究,发现改名之前和改名之后,分数并没有明显上涨,因为这涉及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打个比方,A高校和B高校录取分数原来都是550分,A高校改名为A’,下一年A’高校录取分变为580,但同时B高校也变成580,原因是今年本科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说到底,高考录取最终是看排名,看排名,看排名!!!不是看分数。而且,家长朋友们要知道,中国大部分高校都是改过名的,一直没改过名的,也就清华、北大、南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所以家长同学们要多咨询专业人士。

在每年考研调剂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类似的现象。例如,今年一些高校发出调剂公告时候,一些博主对其进行转发,我们会发现下面的评论里面会对一些高校进行贬低,贬低的最常用话语就是“这学校是专科合并”、“这学校很差”、“这学校在本地被人看不起”、“这学校有黑幕”、“这学校压分”、“这学校复试很坑”等话语。

我先逐一进行反问,第一,一个专科合并才几年的高校能招研究生吗?有点常识都知道不能吧。就算是专科,你就能瞧不起吗,何况还不是。第二,学校差不差,没上过的人怎么知道,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学校哪些学科好,但上来就说这学校差,自己有没有数据和实证资料证明;第三,每个学校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其相对擅长的学科,在不知全貌的时候不要进行贬低;第四,现如今,考研黑幕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没有谁冒着巨大的风险搞教育黑幕,要相信教育公平!之所以一些人无限贬低一个不熟悉的事物,那只能说明他和这件事情产生了联系。小编一些同学发现,往往贬低某学校最厉害的同学,最后都会报考这所学校,贬低无非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竞争对手强度。

所以,小编的建议是,大家认准了某所高校,就为其好好努力,不要在乎周遭的评价。前进的道路上虽然孤独,但如果你“思想越深远,获得社会认同的机会越小,这是因为,深刻超前的简介会超出同龄人的理解能力,以及他们所习惯依靠的陈旧的知识体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自卑感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是,这种方式是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的。年轻人难免在年轻时会感到无力感,但这时候要学会静下来,不要贬低和参与互联网的互怼,好好学一门技术,这样才能赢得自己和未来。

马可·奥勒留说过:“有些人对别人行好事,便期待别人对自己进行报答或感谢。有些人虽不指望报酬或感谢,但仍忘不了自己所为,仍觉得自己对别人行善便是加恩于对方。但是,行善不应是为了这些目的。行善者不应渴求任何报酬。行善应只像树木结果那样,有人享受便十分满意,如此之善才是真善”,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即让人与人之间学会理解和爱,学会善良和真诚,也是我所追求的!